浴血三八线124:抗美援朝战争前因结果作者:桅杆按:70年前的今天,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其实并不遥远,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战略格式。
在这场立国立威的战争中,数十万英雄后代,为了洗刷百年国耻,为了民族奋起,在异领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谨以此文,纪念最可爱的人。一、战争源起1、两个差别的观点:朝战与抗美援朝战争不少人将朝战与抗美援朝战争混为一谈。
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此外观点。朝战:是指1950年6月25日,由北朝发动的、以统一半岛为目的的战争。
朝战发作后,美国随即(后以联军名义)参战,之后在朝方的请求下,中国发兵参战。直到1953年7月27日,征战各方(中朝联军为一方、美联军为一方)签订并于当日生效的军事停战协定,朝战中止。
之所以说是“中止”,因为严格地讲,朝战至今只是军事停战,并没有最终竣事。之后,南北半岛在差别时期、不止一次地宣布过“不再遵守《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朝战初期,北朝凭借绝对的优势军力,短短一个月时间即打到釜山四周。美国出动地面队伍直接参战、尤其是仁川登陆后,北朝军队迅速瓦解,面临死亡的危险。迫不得已之下,北朝紧迫请求中国发兵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指1950年10月19日,中国在北朝的紧迫请求下,以守卫北朝、进而守卫东北边防宁静为目的,派遣志愿军发兵参战。历经运行动战和阵地防御作战两个阶段,到1953年7月27日军事停战协定签订生效,抗美援朝战争竣事,志愿军陆续撤回海内。
联系与区别:抗美援朝战争是整个朝战最重要的组成部门。两者密切关联,但也有显著区此外:首先,战争的主体上纷歧样,朝战的主体,先是南韩北朝,后转换成志愿军与美联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体,是志愿军对阵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其次,战争开始的时间和起点纷歧样,朝战于1950年6月25日发作,起点为三八线;而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起点为鸭绿江边。
第三,战争的目的纷歧样,朝战的目的是统一半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南韩北朝的由来: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的产物日韩合并:半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箕子”。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商朝死亡。
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一批商朝遗老故旧东走半岛,后被周武王封为诸侯国国君。这是半岛开国的肇始。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
为争取明朝的支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裁定了现用的国名。明清时期,朝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隶属国。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势力被逐出半岛,朝国开始接受日本统治。1910年,日本炮制《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半岛,开始了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直到二战日本投降。
分区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友邦在《开罗宣言》以及德黑兰集会上,明确战后半岛应获得独立。苏联对日作战后,美苏双方约定在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三八线)为界,划分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的规模,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其时,半岛三八线以北地域占总面积的57%、总人口的40%;三八线以南地域占总面积的43%、总人口60%。
日本殖民时期,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农业区,北方在工业能力和经济实力上要远远强于南方。三八线以南地形特征南韩北朝:日本投降后,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区托管。3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获得独立的半岛,人心思统,分属南、北托管区的民众都希望建设统一的国家。
但美、苏基于各自的利益思量,在各自的托管区内培植自己的势力。1948年8月和9月,在美国和苏联的利用下,南北地域先后建立了南韩和北朝。之后,苏联和美国划分从半岛撤出了军队。半岛分为南、北两个国家,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讯以及人员、物资的交流被切断,双方在三八线四周的军事冲突不停。
3、战前国际形势:冷战开始和新中国建立朝战发作前,有两大重要国际事件,对半岛及战争发作发生了重要影响:冷战开始:冷战是指1947年开始,以美国为主的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阵营之间的全面临抗。两大阵营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努力制止世界规模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作,而是通过局部署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举行反抗,即“相互停止,不动武力”。
因而称之为“冷战”。冷战以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为正式开端。冷战反抗的主战场在欧洲,以东欧和西欧的分界线为反抗前线。
在亚洲,南韩北朝、南北越南坚持的分界线也成为冷战前线。冷战以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终结。新中国建立: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世界新兴气力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格式和气力对比。
同时,新中国的建立,对中国近邻的北朝更是以极大的鼓舞。4、双方军事气力对比:不在同一个档次北朝:战前,北朝军队共10个师,约12.7万人,全部苏式装备。北朝军队的高级指挥官险些全是从中国回去的,团级及以上军官全部身世于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或新四军,履历过抗日战争和/或解放战争的磨炼。
少数高级指挥官甚至到场过长征,如朝战发作后任第二军团军团长的武亭将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朝军队10个师中,有3个师又1个团全部由中国东北的朝族人组成,是第四野战军于1949年7月、1950年3月分两批成建制(在第四野战军的序列为156师、164师、166师)移交给北朝的,共约37000人,包罗全部武器装备。中国之所以向北朝移交这3个师,一是应北朝的请求;二是这些朝族官兵强烈的回国要求;三是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大批官兵面临复员转业。
这些从中国回去的队伍,虽说在四野的战斗力属于三流,但在半岛,其战斗力很是强悍,在朝战中是金首相手中的绝对主力。南韩:战前韩国军队共8个师,约9.8万人,部门美式装备,但大多为日式装备;人员大多由日本殖民时期的伪军和警员所组成,指挥官也大多是日治时期在中国东北或半岛的伪军中“讨生活”的军官。这些人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差,绝大多数官兵的战斗意志单薄。整体而言,在朝战发作前,南韩北朝的军队,无论是人员数量、装备水平,还是指挥能力、官兵士气,北朝都要显着强于南韩。
可以说,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基础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南北军事气力显着失衡。5、朝战发作的原因:内外部原因配合促成内在动力:追求统一从来都是内在动力,南韩北朝也不破例。这是朝战发作的内因,也是基础原因。日本战败后,分属南、北托管区以及厥后南北两个国家的人们,都盼望统一。
南韩北朝建立以后,都有以我为主钻营统一的强烈愿望,北朝有“南进”口号,南韩有“北伐”政策。因此,双方在分界线上的冲突一直不停,仅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三八线上就发生了2000多起武装冲突,平均天天3—4起,而且不停升级,并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发作战争。
此外,另有两个导致朝战发作的重要因素:一是南北军事气力严重失衡,北朝认为有必胜的掌握;二是北朝对美国政略的严重误判。在1949年底至1950年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期间,美国为笼络新中国,分化东方,曾多次公然宣布美国的防御圈不包罗半岛(也不包罗台岛)。金首相据此认为:如果南韩北朝发作战争,美国不会干预;而只要美国不参战,北朝就有信心和实力统一半岛。
冷战配景:朝战的发作,是美苏争霸和冷战的一定效果。冷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苏双方通过局部的署理人战争,即通过规模可控的局部战争,挑衅和试探对方的底线,或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获取某种优势和利益。朝战正是在这样的配景下发作的。
只是,美国在半岛的署理人(南韩)太不经打了,美军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而苏联始终由署理人(先是北朝、后是中国)在一线战斗。苏联纵容:由于处于优势职位,北朝自开国伊始,就努力追求以武力统一半岛。
金首相多次向斯大林请求以武力统一半岛,却一直得不到苏联老年老的许可。但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相助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一直阻挡、转而支持北朝以武力统一半岛。这种突然的态度大转变耐人寻味,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维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优势,二是将美国的军力从欧洲吸引到亚洲。
由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包罗中长铁路和旅顺口的一切权利大连港的统领权等)均将送还中国。这样,苏联在远东就将失去不冻港(旅顺口)及相应的铁路运输线(中长铁路),其在远东地域的战略优势将大打折扣。同时,新中国刚开国,就迫使苏联交出其发兵东北而获得的战略利益,也使苏联对新中国发生了一种不信任。因此,为了维持其在远东利益,苏联或要保住其在东北利益、或要获得新的不冻港。
苏联支持或纵容北朝发动战争,无论是胜是败,效果均对苏联有利:北朝胜,则苏联可以从半岛南部获得新的不冻港;北朝败(只有美军参战才有此可能),则美军将兵临鸭绿江畔,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必将无力反抗,只有求助于老年老,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陈兵东北,进而维持其在东北的利益。此外,朝战发作,基于南韩软弱的军力,美国到场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有很大可能把美国在欧洲的部门气力吸引到亚洲,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阵营反抗的压力。
所以,半岛发作战争,对苏联而言是一石多鸟,稳赚不赔的。中国处境尴尬:1949年12月-1950年2月中旬,主席访苏,商谈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间双方并未谈及半岛的问题。新条约即《中苏友好同盟相助条约》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后,一直阻挡武统半岛的斯大林随即见告金首相:他已经同意金的武统方案,让金去莫斯科详细商谈,并要求绝对保密,尤其“不要告诉中国同志”。
4月中旬,金首相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详细讨论武统半岛问题,并与斯大林告竣一致意见。斯大林要求金首相回国后,马上去一趟北京,向“中国同志通报他们讨论的效果”,并表现:如果中国同志差别意,就不得接纳任何军事行动。金首相在4月下旬回国后,迟迟不去北京,因为他知道主席不会同意。
5月12日,经斯大林多次敦促之后,金首相才不得不去北京,面见主席,通告他与斯大林讨论的意见。主席、总理等很是惊奇,因为他们也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却对此事一无所知。
所以,中方明确表现要求证斯大林的意见,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中国随即发电向莫斯科求证,斯大林很快回电说:因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同意朝方的意见,但此事一定要经由中国同志的同意;如果中国差别意,那就要推迟。
青年学生志愿报名到场抗美援朝这样,中国就被逼到一个很是尴尬的田地:同意吧,由于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竣事,尤其是台岛尚未解放,此时北朝发动战争,必将对全国的解放战争发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差别意吧,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兄弟国家发动统一战争,苏联已经明确支持,又不需要中国提供什么资助,中国没有任何阻挡的理由,也没有可以制约的手段。在此情况下,中国的意见是:既然你们和斯大林都商量好了,那就先打吧,需要什么资助可以提出来。但金首相狂妄地说:所需要的一切斯大林都给了,说完就起身就脱离了。北朝的战争准备及决议历程,中国一无所知。
一个多月后,6月25日破晓4时,北朝在三八线上向南发动大规模进攻,朝战发作。中国是重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的。二、中国应对(一)朝战发作后,中方未雨绸缪,增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组建东北边防军:朝战发作后,中国密切关注战争历程。
1950年7月7日、10日,也即朝战发作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中方先后两次召开集会,转达主席关于建立东北边防军的决议。13日,正式下达《关于守卫东北边防的决议》:立刻抽调第13兵团(辖第38、39、40军,后又增加42军)和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及所属队伍(3个炮兵师、4个高射炮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团、3个汽车团)组成东北边防军,体例人数25.5万余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委。
立刻集结:下令编入东北边防军的各队伍,立刻从原驻地通过车运,于8月5日前全部集结到达指定地域。其时,上述各队伍疏散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担负着剿匪、整训和生产等任务。由于海内各铁路干线在解放战争中受损严重,尚在修建恢复之中,队伍大规模车运调防任务很重。本着边集中、边发动、边车运的原则,在20余天里,东北边防军序列中的上述队伍,于8月上旬在辽宁安东(今丹东)、铁岭、辽阳,吉林通化等地全部完成集结,并开展战前发动、物资准备和军事训练。
2、早做计划:增强东北边防军气力,部署二三线队伍充实气力:8月中旬以后,由于美军地面队伍的参战,朝战已成胶着状态,形势已不容乐观。双方在半岛东南隅的洛东江一线形成僵持,朝战恒久化的趋势已经显现。我军凭据朝战局势,预判生长趋势,再一次增强东北边防部署,决议增强东北边防军气力。
9月6日,决议抽调在中南、华北地域的第50、66军开赴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转入战略临战准备。部署二三线队伍:9月20日,我军再次下令,调计划用于攻台主力的第9兵团(辖第20、26、27军)所属各军,从10月1日起由江浙地域依次北上,进入津浦铁路山东段地域集结,转入整训待命状态。同时调疏散在甘肃、宁夏、陕西各地的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至陇海铁路沿线地域集结整训。
北京的计划是:在第13兵团品级一批出国作战队伍出动后,即以第9兵团作为二线队伍,以第19兵团作为三线队伍,随时准备入朝作战。3、训练及后勤:全方位的临战准备军事准备:东北边防军集结后,8月13日,东北军区和13兵团在沈阳召开了由各智囊以上干部到场的军事集会,明确了东北边防军的未来任务,即做好赴朝作战的一切准备,随时支援朝方抗击美国的侵略。
并就此任务,要求在队伍中开展战前发动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各队伍还抽调师、团副职及顾问人员,赴朝考察战场情况,与朝军交流,实地相识美军的作战特点。
后勤准备:虽然其时还没有中国参战的动议,但中方根据“宁肯备而不用”的原则,一切从准备参战出发来预做摆设。北京决议以东北为入朝作战队伍的总后方基地,组织物资筹措、调运和储蓄等所有一切后方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朝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卖力调理指挥。
还派周、林等重磅人物去苏联,为中国一旦参战寻求空军和装备支持。同时,东北边防军各队伍抓紧增补人员、装备和物资。
(二)各方对朝战发作的反映1、美国对朝战的反映:迅速、过分,态度明确朝战发作的当天,美国即利用大会召开紧迫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侵略等3项决议,并明确要求各成员国须就朝战问题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第二天,即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27日,下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口岸,并在海峡巡逻,阻止我军解放对岸。
6月30日,杜鲁门下令美国陆军直接参战。7月7日,美国再次利用安剖析通过决议(又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授权由美国组成联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到场干预干与朝战的各国队伍,由美国指派指挥该队伍的司令官。10月7日,美国利用联大,通过了由其起草的所谓决议,即“接纳一切适当的步骤以保证半岛情况的稳定”。
美国对朝战的反映十分迅速、过分,政策也很明确:就是要运用一切手段,坚决保住南韩,进而统一整个半岛。2、苏联对朝战的反映:匪夷所思朝战发作后,苏联的反映令人匪夷所思。自1950年1月起,由于新中国的席位被台岛继续占有,苏联为了抗议,开始缺席安剖析。
朝战在6月25日发作后,苏方代表立刻建议斯大林:苏联代表应立刻返回安剖析,以便行使否决权,阻挡通过任何倒霉于朝战的决议。但这项建议被斯大林莫名其妙地拒绝了,从而使得上述由美国利用的安剖析各项决议得以顺利通过,为美国干预干与朝战开了绿灯。苏联的目的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迷。这只能明白为:苏联既支持朝方发动战争,同时又默许美国干预干与朝战,意欲北朝在战争中失败。
因为这样最切合苏联的战略利益,一方面可以把美国拖入战争,削弱美国国力,从而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坚持的压力;另一方面,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中国东北驻军,保住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同时将新中国恒久置于苏联的“掩护”之下。事后分析,斯大林设了一个精妙的“大局”,北朝、美国和中国都在“局”中。3、新中国对朝战的反映:化被动为主动新中国是重新闻中得知朝战发作的。
这一方面说明,其时的中国对半岛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朝战的发作又立刻对中国造成了预料中的庞大伤害:朝战发作的第三天(6月27日),美国即下令舰队在海峡巡逻,阻止我军渡海。其时,中国处境极其被动:苏联一方面纵容北朝发动战争,一方面又为美国干预干与大开绿灯。在极其被动的局势中,中国为了防止战争失控而波及自身,并非一味消极张望,而是努力应对,增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为朝战可能泛起的最坏情况做了充实的准备,力争扭转这一困局,化被动为主动。
(三)艰难的决议: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战局逆转:朝战开战之初,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朝军势如破竹,三天(6月27日)即占领南韩首都汉城,一个月时间(到7月底)即占领了南韩90%以上土地和人口,把南韩军队和美军逼到洛东江一线。但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战局发生逆转,朝军的后路被切断,兵败如山倒。
今后,朝、苏就试探中国直接参战问题。如果说,之前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参战问题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朝方求援:9月底,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已经在三八线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向北进攻。10月3日,北朝紧迫派内务相朴一禹将求援信送达北京。信中写道:“在现在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域,则只靠我们自己的气力,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此外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域的情况下,极盼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情况险恶:其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内外情况异常险恶。国际上,一方面,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另一方面,新中国虽然属于东方阵营,与苏联刚刚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但苏联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并不看好,且由于在东北权益问题上的交锋,对新中国也很不信任。在海内,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竣事,百废待兴,难题重重,并不稳定。此外,对新中国而言,东南是最主要的商业通道,由于岛上的蒋军放肆骚扰和美军在海峡巡逻,这一商业通道被掐断;东北是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一旦美军打到鸭绿江边,东北就将处于美军的炮火威胁之下。
中国这两大经济命脉已经或即将处于危险田地。1950年10月27日,主席与周世钊就抗美援朝问题的谈话说的很明确:现在美国的矛头直指我国东北,倘使它真的把朝方搞垮了,纵然不外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举行宁静建设也有难题。所以,我们对朝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国一定得寸进尺,走日本侵华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方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以台岛一把刀插在我国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
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实力悬殊:如果中国参战,直接对手将是美国。其时,中美双方在经济、军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庞大的差距。经济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而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是中国的140多倍;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仅为466亿元人民币,美国是中国的28倍。
军事上,美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1428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而我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仅198门,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其时美军在半岛另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器工业体系,而中国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挟二战之余威的美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1950年10月15日在威克岛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商讨战事时,信心满满地说:“中国绝对不会发兵,纵然他们真的发兵,我完全有能力将朝战战场酿成人类最大的屠戮场。”艰难决议:收到朝方的求援信后,中方多次研究发兵问题。10月4日、5日,伟人一连召开集会,讨论发兵援朝问题。
会上两种意见分歧很大:一种意见是努力主张发兵,另一种意见是主张暂不发兵。中国其时一穷二白,与美国国力相差太大,最主要的担忧是打不赢,担忧战争扩大到本土。发兵援朝,被认为是伟人一生最为艰难的决议之一。
在充实讨论、重复权衡之后,最终统一了意见,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重大战略决议。10月8日,公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下令》,将东北边防改为志愿军并待令出动。基于其时中美实力悬殊,我方虽然决议发兵参战,但本着“不扩大”原则,期望把战争控制在半岛规模内,并由此确立了“以打促谈、最终通过谈判解决半岛问题”这一参战计谋。
之后,由于苏联在是否派空军支援的问题上泛起重复,在发兵的时机上又几经研究。美联军越过三八向北进攻以后,战场的形势急剧恶化。
10月13日,我方决议立刻发兵参战,并电告正在莫斯科谈判空军支援及军事装备的总理。电报的结语是: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三、决议发兵在实力悬殊、情况险恶的情况下,新中国最终决议发兵抗美援朝,有以下因素和理由:第一,中国已经面临紧迫的战争形势,越过三八线的美军很快会到达鸭绿江边,美军空军的炸弹已经多次落到东北境内,其时的情势是中美必有一战。第二,既然必有一战,就面临战场和时机的选择问题。是在美军迫近中国疆域时打、还是在远离中国本土的半岛上打?相比而言,发兵到半岛上打,更为有利、更为主动。
第三,从道义上讲,资助北朝是须要的。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北朝给予了庞大的资助和支持,现在北朝面临亡国危险并正式求援,如果不给予资助,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以后的中国将何以取信于世界?第四,在东方阵营和全世界立信立威。
在东方阵营内,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是不是坚定盟友、敢不敢负担国际义务、能不能维护自身利益,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为了新中国自身的久远和战略利益。如果北朝被占领,美军进至鸭绿江边并直接威胁东北,失去了战略缓冲、国力单薄的新中国,将不得不请苏军留驻东北,中朝疆域将酿成美苏直接坚持的前线。作为中国唯一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将永无宁日,中长铁路和旅顺口等权益也将无法收回。
自17世纪沙俄时代开始,这个北方邻国从中国东北部夺走大批领土,也一直觊觎东北,并为了争夺这块黑土地不惜两次与日本开战。因此,发兵援朝不仅是抗美,也是为了在东北彻底清除苏联的势力。应当说,“抗美援朝”只是手段,“保家卫国”才是目的。
1、中国参战的底线: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兵参战?在中方的多次声明和北朝的求援信中,都说得很清楚:美军越过三八线。如果仅是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仍属半岛内部战争性质,中国就不会发兵参战;而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北进,性质就变了,中国发兵参战的所有因素和理由就全部具备了。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中方多次公然声明态度: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否则中国要管。但美军把中方的声明看成一种弱者的“虚张声势”。10月2日,麦克阿瑟下达了美联军越过“三八线”北进作战的下令。
同一天,中方通过印度再次向美国通报强烈警告:美军如果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掉臂,我们要管。2、参战名义:志愿军中方发兵参战的决议形成后,曾多次研究以什么名义发兵的问题,并开端制定了“支援军”的名义。在征求意见时,黄炎培先生认为:“支援军”就是官方派的,容易让外界认为是对美宣战,提议改为志愿军,表现不是宣战,而是志愿支援北朝。
这一提议被采取。参战初期,这一名称让美联军误以为中国出动的不外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
美联军厥后才弄清,志愿军不是暂时性质的志愿者队伍,而是成建制的正规队伍,只是使用了志愿军的番号。实际上,其时美国的重心在欧洲,不希望在朝投入过多的军力,不希望朝战扩大化。因此,也乐意认可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半岛。3、挂帅人选:历史选择了彭上将军东北边防军序列所属队伍,都是四野主力,精兵强将。
由谁来统帅这支百战雄师?应当说,首选是林彪,其次是粟裕。就大兵团作战而言,俩人是我军履历最富厚的优秀将领,不分仲伯。而首批入朝队伍均来自林彪任司令员的第四野战军,是林总一手带出来的精锐之师。
林彪又恒久在东北地域指挥作战,气候地理条件与朝国相近。所以,林彪兼得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身体原因,林彪基础无法入朝指挥作战,才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但粟裕在战争年月留下的伤病复发,也无法负担入朝统帅之任。为此,最终由彭总统帅志愿军。历史选择了彭上将军,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硬仗,确实也需要他这样的猛将。彭老总在抗美援朝战场4、参战前的形势:朝军已经失去战斗力美军仁川登陆后,朝军腹背受敌,后路被切断,损失惨重,溃不成军。
在三八线以南作战的7万多朝军,美军仁川登陆后陆续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的不到3万人,许多队伍建制已经不存在,并损失了所有坦克、大口径火炮等重装备。极为惋惜的是,从四野成建制移交到北朝的3个多师也损失殆尽。
10月7日,美联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由于朝军已无力反抗,美联军基本上是向北“行军”:10月19日,美联军占领平壤;11月21日,美第7步兵师第17团占领鸭绿江南岸的惠山镇,南韩首都师和第三师团的所属队伍也抵达鸭绿江边。
此时,美联军在半岛的参战队伍,除了美国海、空军及其他16国军队外,已经投入地面作战的美军计有:美第1骑兵师、第2步兵师、第7步兵师、第24步兵师、第25步兵师、水师陆战1师共6个师及第187空降团,尚有美第3步兵师正在运输途中,于11月到达半岛。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师级单元是诸兵种合成体例,正常体例人数是17000人,在战时增补部门美国和南韩步兵并配属其他国家(英、法、土耳其、南韩等)军队,人数一般到达25000人左右,人数规模虽低于志愿军的军级体例(40000人左右),但美军一个师即配有4个重炮营(105毫米口径及以上)、2个坦克营(130多辆坦克)及3800多辆汽车,其机械化水平和火力强度要远远凌驾志愿军的军级单元(重炮很少、没有坦克、汽车120辆)。
因此,在抗美援朝战场,美军的师与志愿军的军是同级此外独立战斗体例,且在装备火力上前者要远远凌驾后者。5、中国参战:以打促谈,边打边谈初战获胜: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38、39、40、42军同一天划分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跨过鸭绿江,进入半岛北部地域。
首批入朝队伍共4个军以及特种兵队伍近30万人,第50、66军随后于10月底向半岛北部开进。其时的战场态势是:由于人民军已经失去反抗,35万联军齐头并进,少数前锋队伍直插鸭绿江边;相对于联军,首批入朝的志愿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更别说火力和装备上的庞大差距了。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遭遇一支营级规模的南韩先头队伍,随即提倡攻击并予以全歼。志愿军其他队伍也随即向劈面之敌提倡攻击,初战获胜。为此,1950年10月25日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五次战役:志愿军10月25日提倡的突然行动,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美联军很快被驱逐至清川江以南。此为第一次战役,历时10天,开端稳定了战局,志愿军敢不敢打、能不能胜的问题获得磨练,增强了队伍与美军作战的信心。随后,志愿军有计划地后撤,将美联军诱至预定战场,于1950年11月25日突然提倡大规模的还击作战。
此为第二次战役,历时约一个月,志愿军收复平壤,进至三八线,取得了重大战果,扭转了战局。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对三八线阵地上的美联军提倡全线进攻,占领南韩首都汉城,并前进至三七线四周。此为第三次战役,历时约一周时间,挣脱了三八线的约束,进一步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和威望。
经由一连三次战役,志愿军首批入朝队伍已经十分疲劳,人员和物资装备都亟待增补,因此在第三次战役后转入休整。1951年1月25日,美联军乘志愿军休整之机,发动全线抨击。志愿军立刻由休整转入战斗状态,运动防御,边打边撤。
此为第四次战役,历时近三个月,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美联军第一次主动向志愿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志愿军在一连作战、十分疲劳、兵员未及增补、物资供应不足的难题形势下,奋勇作战,最终将美联军阻止在三八线南北地域,为后续队伍入朝争取了时间。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再次向三八线发动全线进攻,向前推进了70-80公里至汉江南岸,于5月21日竣事攻势转入休整。
但摸清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纪律的美联军,于越日(5月22日)在大批飞机的掩护下,以坦克集群为先锋,向开始休整的志愿军发动全线反扑。志愿军猝不及防,在意外泛起的严重局势下,志愿军英勇作战,层层阻击,至6月10日,终于将美联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地域,第五次战役竣事。至此,历时7个多月、历经5次战役的运动战阶段竣事,双方转入阵地战。
停战谈判:结过7个多月的较量,双方基本上摸清对方的底牌,意识到“谁也不能吃掉谁”。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志愿军开始执行“持久作战、努力防御”的战略目标,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作战形式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攻防战。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6月23日,苏联驻团结国代表马立克建议半岛征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30日,美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正式提出双方停战谈判。
7月1日,金、彭团结揭晓声明,赞成与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1951年7月10日,双方首次集会在开城来凤庄举行,历时2年的停战谈判拉开帷幕。以打促谈:停战谈判历程中,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美方却以海空军优势要在地面上获得“赔偿”为捏词,要求中朝联军自其时战线后撤38~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
由于分歧无法弥合,首次谈判在8月上旬破裂,双方再次开打。随后,美联军一连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从战场上获得在谈判桌上想要的工具。朝中方面坚持“以打促谈”的目标,坚决破坏了美军两次攻势,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域。
李奇微经由2个多月的鏖战,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有限军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1951年10月25日,双方在板门店恢复停战谈判,但仍然是边打边谈,打打谈谈,连续了1年又9个月。其间,先后履历了上甘岭战役、金城还击战等大规模阵地攻防作战。尤其是美联军在上甘岭的失败和惨重损失,使美国意识到战争再打下去毫无希望。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首席谈判代表、即中朝联军的南日上将和美联军的哈里逊美军中将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及暂时增补协议,并于当天晚上10时生效。油画作品中的彭总随后,停战协定呈送双方最高指挥官,即彭、金和美联军总司令克拉克签署。
有意思的是:停战协定本应由四方签署,作为参战一方的南韩却拒绝签字,呐喊要继续“单独北进”。但在停战协定签订后,没有签字的南韩在推行停战协定上却最认真。四、战争影响1、战争胜负:参战各方看法纷歧南韩北朝:对于半岛南北双方而言,战争起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半岛继续维持战前的局势,可以说是平手。但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应该是两败俱伤:双方血拼三年,产业和人员损失不可胜数,却又回到原点。
外貌上双方是战争的主体,实际上只是大国的棋子。美国:就整个朝战而言,美军参战是起于釜山,终于三八线,且乐成保住了南韩,到达了参战的目的,可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就抗美援朝战争而言,占据绝对海空及装备、后勤优势的美军等17国军队,在与志愿军的较量中,从鸭绿江边被打回三八线。对美国而言,无疑是失败。
苏联:无论是朝战还是抗美援朝战争,苏联都没有直接参战,仅派少量空军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因此,苏联不属于参战方。
但整个战争历程中,苏联一直在幕后发挥着庞大的影响力。苏联虽然不是参战方,却是重大利益相关方。从战略层面考量,苏联算是一个大赢家。
斯大林设局,纵容北朝发动战争,使中国发兵反抗美联军,乐成地把美国从铁幕反抗主战场的欧洲,转移到了朝战的泥潭,削弱了美国实力,为苏联在二战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生长国防尖端技术、进而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争取了时间。令斯大林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破了他给中国设的“局”: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不仅敢于参战,而且战而胜之,让斯大林维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即保持东北权益或在半岛获得不冻港的愿望落空。此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些装备除少部门是无偿赠送的外,大部门是半价并以物资交流、分期付款的方式(期限为14年,直到1965年才完全付清)购置的,一来借此出售了大量二战剩余军事设备,二来其军工企业也获得了大量订单。中国:就抗美援朝的战争自己而言,起于鸭绿江边,终于三八线,无疑是取得了胜利。开国才一年的新中国,以远远落伍的军事装备和捉襟见肘的后勤供应,把世界头号强国为首的17国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即即是某些人所说的逼平,也无疑是庞大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既定的参战目的,保住了北朝,进而保障了新中国的宁静。从战略层面看,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完胜。2、伤亡情况:“自由不是没有价格的”由于各方宣布的伤亡数据差异较大,现将各方宣布的伤亡情况列示如下,不做过多的评论。中朝方面:1953年7月27日,即《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的当天,中朝团结司令部揭晓了战绩公报:自1950年10月25日(即中国参战日)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朝联军共计伤亡失踪62.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伤亡失踪36.6万余人(阵亡11.4万余人、其他病伤事故等牺牲4.2万余人)。
尚有一组数据: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民政部下发通知,同时派员到除西藏外的全国480多个地级市2670个县区单元开展观察。经由十多年的观察核实,在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2010年)之际,宣布自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战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期间,共183108名志愿军官兵为国捐躯,包罗作战牺牲和所有非战斗牺牲(包罗病亡、伤重不治死亡、事故死亡等)。对比而言,中朝在1953年宣布的数据,是很是靠近事实的。
联军方面:1953年10月23日,美国效仿中国,通过美联社在纽约宣布:美联军在朝战中的伤亡是147.4万余人,其中南韩军131.3万余人,美军14.4万余人,其他军队1.7万余人。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宣布的这组伤亡数据,比中朝联军7月27日宣布的109.4万歼敌(毙伤俘)人数还多出38万人(我军向来宣布的歼敌数是偏守旧的)。尚有一组数据,即华盛顿“朝战退役老兵纪念碑”上面所刻:美联军(不含美国)总计伤亡225.6万人(阵亡628883人,失踪470267人,被俘92970,受伤1064453);美军共计伤亡17.3万(阵亡54246人,失踪8177,被俘虏7140,受伤103284)。仅对比以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志愿军的伤亡要少于美联军。
有人拿中、美军队伤亡数字对比,这是不合理、也是很无聊的:志愿军的作战工具,是以美军为首的17国联军,而不仅仅是美军。但无论如何,中国虽然战胜了世界上头号强国所率领17国联军,但自身也支付了庞大的价格,数十万先烈的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正如美国韩战纪念碑上所刻那句话:自由不是没有价格的(Freedom is not Free)。
在残酷惨烈的拉锯战中,美军伤亡惨重,充满对死亡的恐惧3、深远影响:维护了新中国的战略利益国家宁静: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打出了数百公里的战略缓冲区,震慑了觊觎和敌视中国的列强,为新中国赢得了生长情况。彭老总说:西方列强在海岸架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由去了!世人眼里积弱积贫的中国,自抗美援朝战争开始,跻身世界大国、强国之林。斯大林也一改对中国的不信任,1952年和1954年,苏联划分将中长铁路和旅顺口水师基地移交给了中国。
从1950年的世界大格式看,中国正受制于“美国全面围堵、苏联意欲控制”的“局”中,是抗美援朝战争打破了这个“局”,为新中国打出了持久的宁静情况和辽阔的生存空间。国际职位: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一个几千洋兵就可以打进首都、已经习惯于割地赔款的国家,在刚刚竣事解放战争、百废待兴之时,居然敢于世界同头号强国牵头的17国联军较量,并战而胜之,一战洗刷百年耻(想想八国联军),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威望和职位。
自抗美援朝开始,谁也不敢小视崛起的中国。可以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立威之战,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奠基之战。经济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成为推动新中国生长的庞大动力。抗美援朝期间,国家民族观点开始深入人心,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并努力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之中。
新中国边接触、边建设,中国1951—1953年GDP划分增长18.9%、18.3%、30.3%,经济获得迅速恢复。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没有影响经济恢复和建设,反而成为推动生长的庞大动力。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士兵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苏联并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
特别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近200亿元。这在其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中国1953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才800多亿元。中国借助这些项目的建设,迅速建设了比力完备工业体系,而且完善了海内的工业结构,从一个农业国迅速走上工业化门路。
军事气力: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一支世界公认的强军。经由抗美援朝战争的磨炼、装备的更新和作战理念的提升,我军开始屹立于世界强军之林。也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在美国的缄默沉静中,中国完成了进军西藏。
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美国开始把新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典型的例子是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认真看待中国发出的“不得越过17度线”的警告,始终不逾雷池一步。可以绝不夸张地说,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行能有连续70多年的宁静生长情况。五、关于几个问题的辨析:1、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相识放对岸?这种看法是差池的,是混淆了朝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两个差别的观点。
前文已经说明,1950年6月25日朝战发作后,美国随即(27日)就下令其第七舰队进驻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对岸。而中国其时也才重新闻中得知朝战发作消息,更谈不上到场朝战。美国如此迅速、过分反映的基础原因,是恒久对新中国的接纳敌视政策的效果。
其时在美海内部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朝战是斯大林、主席和金首相三人“同谋”发动的。所以,影响解放对岸的是朝战,而不是新中国发兵抗美援朝。换句话说,无论新中国是否发兵抗美援朝,美国早已第七舰队进入了海峡。
《英雄后代》中的王芳2、中国参战是斯大林欺压的?这种看法没有事实依据。朝战确实是因为斯大林的纵容才发作的,或者说是斯大林设的一个大“局”。但参战与否,主动权在中国手上。
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无力反抗,中国因苏联空军掩护问题得不到回复而在参战问题上犹豫不决,斯大林曾见告金首相,要他做好到中国东北流亡的准备。中国之所以最终决议参战,完全是对自身利益重复权衡之后,基于国家的战略利益而做的决议。战后70年的局势演变一再证明,抗美援朝的决议是很是英明的。
3、抗美援朝战争不值?这种看法主要是说中国发兵抗美援朝,支付了庞大牺牲,却没有获得实际利益。发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一是反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结果不甚相识,二是没有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看待问题,三是因北朝的关系颠簸而发生的情绪化言语。位于韩国境内的志愿军无名义士墓地,他们一律面向祖国的偏向诚然,中国为援助北朝付了庞大的牺牲。
但正如前文所表述的,中国从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了庞大的战略利益,尤其是持久的宁静情况。这是中国崛起必不行少的条件。
但宁静也不是没有价格的,正如主席所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永远缅怀牺牲在异国的志愿军先烈们!他们为1840年以来任人宰割的中华民族,打出了辽阔的生存空间,打出了持久的宁静情况。
至于中国和北朝关系的曲折颠簸,也应该明白为国家利益使然,“同志加兄弟”“用鲜血凝成友谊”,在特定的时期是事实,但这种关系也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切要听从于国家利益。4、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是以孱弱的国力反抗经济和军事实力超强的美国,志愿军是以劣势的装备反抗拥有强大海空军优势和最先进装备的17国联军。
其时,全世界鲜有人想到中国会发兵,更不会想到中国能战而胜之。至今西方仍有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小我私家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有一个坚强的向导团体。以主席为焦点的新中国第一代向导团体,雄才简陋,胆略超人,意志坚定,能在极其庞大的国际情况中纵横捭阖,坚决做出对国家、对民族最为有利的决议。
其次是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有备无患、有限战争、以打促谈等,是适合其时形势和国力军情下最为明智的战略目标,在战前准备和战争历程中,始终以我为主,实事求是,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而不盲目赌钱。
第三是拥有一支为信仰而战的队伍。志愿军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跨过鸭绿江,士气高昂,敢斗强敌,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涌现了无数杨根思、黄继光似的英雄。第四是志愿军高明的战术素养。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是由解放军精锐队伍成建制改编的,是履历过抗日战争息争放战争磨炼的百战雄师。
指挥机构坚强有力,由彭上将军统率全军,各级指挥员中智囊级绝大多数身世于老红军,营团级基本身世于八路军和新四军,连排级均亲历过解放战争。在装备落伍的情况下,志愿军充实发挥近战、夜战、穿插、迂回以及运动战、坑道战等优势,以我之长,击彼之短。即即是对手,也对志愿军的战术水平大加赞赏。
可以看看美联军三任司令对志愿军的评价:第一任司令麦克阿瑟曾极端瞧不起中国军队,但经由四次战役交锋之后曾说:他们(志愿军)是很危险的敌人,美军是在和一个新的强国在战斗;中国军队经常避开大路,使用山岭、丘陵作为靠近路,总是插入我们纵深提倡攻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充实,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第二任司令李奇微:中国人在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行思议;中国队伍很有效地隐蔽自己的行动,每个执行任务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可以坚持四五天之久;敌人(志愿军)以东方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中国人是勇士,他们经常掉臂伤亡地提倡进攻。
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志愿军将领在朝战中的向导,是一种军事与政治智慧的巧妙混淆体。它不仅能够维持一个大家认为是“乌合之众的农民军队”在战场上反抗一个现代的军事强权,而且它也能够在面临逆势与退却的时候,把队伍磨炼成一个有训练、有装备和有团结力的战斗体。
固然,苏联的资助和朝方的支持,也是必不行少的因素。有人说志愿军取胜是靠是“人海战术”。这纯属胡扯,因为在自动火器时代,任何“人海”也挡不住美联军弹药无限量供应的“火海”!【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接待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本文关键词:志愿军,为什么,爱游戏app下载ios,能赢,美军,三任,司令官,对,的
本文来源:爱游戏app下载ios-www.jinkaipentu.com